发布日期:2024-05-22 10:38:05 浏览次数:65次
在我国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中,造就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。辽阔的疆土上,由于地理、环境的差异,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,自古就形成了饮食风味的差异和区别。古语云:“凡民禀五常之性,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,系水土之风气。”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,提供不同的食物原料,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文化。青藏高原自远古就生长着牦牛,牦牛身长腿短,善于攀登,能耐高寒缺氧,爬峭壁,越冰坡,涉沼泽;《吕氏春秋》中就有“肉之美者,牦象之肉”的记述。长白山区林间的猴头菇,生长于树木上,外观呈中实的块状,在枝的末端垂生多数柔软的长针形的毛,淡黄色至褐色,状如猴头,其味道鲜美,营养价值较高。广西的罗汉果早已闻名于世,它是一种高级清凉食材兼调味佳品,含有丰富的天然葡萄糖和果糖,具有清热、润肺、止咳、化痰、益肝、健脾、生津提神的功能。内蒙古的肥尾羊是羊的优良品种,出肉多,品质极好,味道鲜美,肥瘦相宜,是肉类中的珍品,也是涮羊肉、烤全羊的上等原料,也可依不同人的口味,经爆、炒、熘、烧制成各种美味佳肴。所有这些动植物原料来源于不同的地区,都是大自然的赐予。
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,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层面,各个社会等级的政治、经济地位均不相同,相应地也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精神、文化生活上的地位的不同。反映在饮食生活中,各个地区之间、等级之间,在食物用料、烹饪技艺、吃的排场、加工精细及基本的消费水平和总体的文化特征方面,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这种差异有地域性的,也有人文性的,还有社会性的,人们所处的不同地区、不同层次、不同级别,在饮食上都会有不同的差异,而且这种差异是明显的、长久的,尽管社会的政治、经济因素总是处在变化发展的运动状态中,但这种差异却是难以改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