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05-21 22:53:43 浏览次数:55次
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。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,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,共同发展,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。由于我国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,居住在不同的地区,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、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,从历史发展来看,可大致划分为采集、渔猎型饮食文化,游牧、畜牧型饮食文化,农耕型饮食文化等类型。在民族大家庭里,一方面,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,人们的生活、消费、饮食、礼仪等,都各具特有的风情。以牧业为主的民族,习惯于吃牛、羊肉,喝奶类和砖茶;以农业为主的民族,南方习惯于吃大米,北方习惯于吃面食及青稞、玉米、荞麦、马铃薯等杂粮。气候寒冷地区的民族爱吃葱、蒜;气候潮湿、多雾气的四川、云、贵等地的民族,就偏爱酸辣。
各民族所留下的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,有些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了,有些进行了改良,有些也已被全国各地引进和移植。另一方面,随着各民族人口不停地移动或迁徙,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也相互地影响与模仿着。事实上,人们的饮食生活是动态的,饮食文化是流动的,各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都是处于内部和外部多元、多渠道、多层面的持续不断的传播、渗透、吸收、整合、流变之中。
民族均有独特的饮食风尚的知名食品。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散居在边远的大漠、林原、水乡或山寨。他们千方百计开辟食源,食料选用各有特点,烹调技艺独擅其长,炊具食器奇特简便,民风食俗别具一格。民族菜肴风味浓郁,选料、调制、自成一格,菜品奇异丰满,宴客质朴真诚。像维吾尔族抓饭、朝鲜族冷面、傣族虫菜、苗族酸鱼全席,都不同凡响。